老年肺炎鏈球菌疫苗與帶狀皰疹病毒疫苗/陳三光



()肺炎鏈球菌疫苗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肺炎鏈球菌疫苗無助於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但完成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還是可以有效降低後續細菌感染變成重症的風險,也減少新冠肺炎發病後的嚴重程度。肺炎鏈球菌是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根據台灣疾管署資料「肺炎鏈球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

肺炎臨床症狀則包含發燒、咳嗽、氣喘、胸痛、頭痛、嘔吐、意識不清等;65歲以上老人、免疫力較弱或不全的病患、有慢性病史者又是更容易被感染的高危險群;世界衛生組織(WHO2005年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60萬人死於肺炎;在一些空間密集的地方(如醫院或監獄等),可以發現更多肺炎鏈球菌;利用表面黏著素與上皮細胞相互作用,緊貼在鼻咽細胞上;如細菌進入耳咽管或鼻竇等也可以造成如中耳炎鼻竇炎

肺炎鏈球菌若吸入肺部無法排除,加上吸菸或免疫低下引發的纖毛痲痺,就可能造成肺炎;細菌擴散至血液中,就可能會引發菌血症,並且被帶到身體的其他地方,如腦膜、關節、骨骼及腹膜,亦可能會導致腦膜炎、腦膿腫、骨髓炎或膿毒性關節炎等;肺炎鏈球菌學名: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球菌,於1880年代時已被發現能引致肺炎。

肺炎鏈球菌亦會導致急性鼻竇炎、中耳炎、腦膜炎、骨髓炎、心內膜炎、腹膜炎、心囊炎、蜂窩組織炎及腦膿腫。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普遍導致成人感染細菌性腦膜炎的病菌,由肺炎鏈球菌引致的肺炎是在年幼或年長的人中最經常出現。   肺炎鏈球菌的帶原者可能會因為本身免疫功能減低或同時感染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等,導致細菌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引發中耳炎、敗血症、菌血症、肺炎及腦膜炎等;肺炎鏈球菌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免疫力降低,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IPD),「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目前市面上使用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兩種:

1、一種是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是非活性的23價疫苗,含有23種常見的血清型,可以涵蓋已開發國家85%以上的侵襲性菌種。

2、另一種是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這種疫苗把一些可以刺激免疫反應蛋白質跟肺炎鏈球菌外套膜結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克服年齡的限制,使用在2歲以下的兒童,可以在二、四、六與十二至十五個月接種四劑;這種結合性疫苗成功的減少90%以上的腦膜炎及血液感染。

()帶狀皰疹疫苗

帶狀皰疹是一種因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感染造成疼痛紅疹的疾病。此病毒在人體初次感染時會以水痘表現,之後便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裡;當人體免疫力減弱時,病毒就會活化並通常沿著單側神經皮節(dermatome)產生疼痛紅疹,即帶狀疱疹;絕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即得過水痘,痊癒後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並不會被消滅,而是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待適當時機再從神經節內活化,沿著該神經節所發出的神經而擴散;由於每個神經節所發出的神經在皮膚上的支配區域(又稱為神經皮節)為一長條形,像一條長帶子或一條蛇,故此病稱為「帶狀皰疹」,俗稱「皮蛇」。

帶狀皰疹的典型症狀,是身體單邊某一條或相連的一兩條神經皮節出現群聚性紅色丘疹,於2日後變成小水泡,然後逐漸形成結痂,約3~4週後痂皮自行脫落,皮膚的病灶即痊癒;因為神經被破壞而產生疼痛感,疼痛通常伴隨水泡出現,但也可能於紅疹出現前幾天開始發作,常讓人以為是心絞痛、膽囊炎、泌尿道結石或椎間盤突出等;有時則是水泡快癒合時才開始疼痛。這個痛感可以是抽痛如電到的感覺、壓痛、癢感,且嚴重度可能厲害到讓人無法專心做事或入眠。更惱人的是疼痛感在水泡癒合後還可能持續幾週的時間!這種水泡消失後還存留的疼痛稱為「皰疹後神經痛」,比較危險的症狀當帶狀皰疹發生在支配眼角膜或者會陰部的神經皮節時,可能影響視力或大小便的控制。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何時會再活化?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但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人得到帶狀皰疹的機會較大,且症狀及皰疹後神經痛也較嚴重;春秋兩季也是好發的季節,大部分得過帶狀皰疹的人不會再得第二次,目前在台灣平均每年每1000人約有5人會得此病,有1/3的人口曾得過帶狀皰疹;至於坊間流傳「皮蛇」是因為免疫力不好才會得到的說法,雖然免疫力不好的族群,如癌症患者、愛滋病患、及因病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得到帶狀皰疹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但大多數得到帶狀皰疹的人卻是一般民眾。

關於帶狀皰疹的處理,最重要是及早就醫,服用新型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如acyclovir,加上止痛藥及水泡傷口的照顧,通常能縮短帶狀皰疹的病程、減輕疼痛感,及降低皰疹後神經痛的嚴重度。嚴重的皰疹後神經痛,則可使用專門抗神經痛的口服藥、外用辣椒素貼布、低能量雷射、或神經阻斷術等方法治療。另外也建議多休息及補充維生素B12。其他要注意的是不要讓未得過水痘或未接受水痘疫苗注射的人去摸破裂的水泡,以免被傳染水痘;近年來帶狀皰疹疫苗問世,帶狀疱疹疫苗可降低帶狀疱疹復發的機會,能減少得到帶狀皰疹和皰疹後神經痛的機會與疼痛感,年紀大於50歲的民眾可以考慮接種疫苗;帶狀疱疹隨著年紀漸增,容易在免疫力下降的時候發作,因此建議平日作息要正常,營養充足,若是生病的時候及早就醫治療;目前美國疾管局建議50歲以上健康民眾,可以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可降低帶狀疱疹復發機率、減緩疱疹後神經痛以及相關併發症。

 

()流行性感冒疫苗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特別的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廣義而言也是感冒(common cold )的一種。但流行感冒與流行性感冒代表的意義並不一樣,這是一般民眾容易誤解的地方。會引起感冒的病毒有很多種,像呼吸道細胞融合性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容易在秋、冬天引起小孩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epidemic)。流行性感冒病毒則因為它容易發生變異,使得某一族群的人在短時間內都得到感染,所以在流行的時候,百分之1050的人都會得病,醫學界才特別賦予流行性感冒的中文名稱。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高風險族群施打流感疫苗,這包括孩童、老人、健康照護工作者、有氣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

對健康的成人來說,疫苗能提供適當的保護力減少類流感症狀產生,疫苗能使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減少急性惡化的機會,但目前仍不清楚疫苗是否也能同樣減少氣喘患者急性發作;研究顯示愛滋病、癌症和器官移植受贈者等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施打流感疫苗後產生類流感症狀的比例較低。對上述所述之高風險患者來說,疫苗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於病毒具有高突變率,特定的流感疫苗通常只能提供幾年內的保護,世界衛生組織每年三、四月會公布預測隔年最可能流行的病毒株,使藥廠能據此發展疫苗,以提供施打者對這幾個病毒株的免疫力。疫苗的配方每劑都會依據特定的流感病毒株更改,但並不會涵蓋全球所有正在流行的病毒株,對抗季節性流感流行需要數百萬劑的疫苗,而製造商調配和生產這些疫苗約需六個月的時間,新產生或忽略掉的病毒株則會成為該季流行的病毒。由於疫苗提供的免疫力須在施打後兩週才會見效,即便該病毒株在疫苗防治的範圍內,人們也可能在施打疫苗或疫苗生效前就受到感染;疫苗也可能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流感症狀,但會比流感輕微,且持續時間較短,嚴重的過敏反應是最危險的不良反應,過敏原可能是病毒本身或用來培養病毒的雞蛋成分

參考文獻

1.      Nieto Guevara, J., Borys, D., DeAntonio, R., Guzman-Holst, A., & Hoet, B. (2020). Interchangeability between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s for pediatric us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19(11), 1011-1022.

2.      Ewald, H., Briel, M., Vuichard, D., Kreutle, V., Zhydkov, A., & Gloy, V. (2016).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Deutsches Ärzteblatt International113(9), 139.

3.      Tin Tin Htar, M., van Den Biggelaar, A. H., Sings, H., Ferreira, G., Moffatt, M., Hall-Murray, C., ... & Jodar, L. (2019). The impact of routine childhood immunization with higher-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s on antimicrobial-resistant pneumococcal diseases and carriag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18(10), 1069-1089.

4.      Deceuninck, G., De Serres, G., Boulianne, N., Lefebvre, B., & De Wals, P. (2015). Effectiveness of three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s to prevent 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in Quebec, Canada. Vaccine33(23), 2684-2689.

5.      Yawn, B. P., Saddier, P., Wollan, P. C., Sauver, J. L. S., Kurland, M. J., & Sy, L. S. (2007, Novemb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incidence and complication rates of herpes zoster before zoster vaccine introduction. I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Vol. 82, No. 11, pp. 1341-1349). Elsevier.

6.      Tseng, H. F., Smith, N., Harpaz, R., Bialek, S. R., Sy, L. S., & Jacobsen, S. J. (2011). Herpes zoster vaccine in older adults and the risk of subsequent herpes zoster disease. Jama305(2), 160-166.

7.      Schmader, K., Gnann Jr, J. W., & Watson, C. P. (2008). The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rationale for the herpes zoster vaccine.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97(Supplement_2), S207-S215.

8.      Langan, S. M., Smeeth, L., Margolis, D. J., & Thomas, S. L. (2013). Herpes zoster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incident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an older US population: a cohort study. PLoS medicine10(4), e1001420.

9.      Immunizations (excluding Influenza),最後瀏覽日2021/7,取自https://www.aafp.org/afp/topicModules/viewTopicModule.htm?topicModuleId=6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