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筆者照顧的年長病患中,大多除了主要疾病同時也被診斷糖尿病,許多人認為血糖控制只需藥物介入與健康的飲食;然而,適當的運動可幫助血糖穩定,甚至降低藥物劑量。
本次將介紹運動在糖尿病的重要性,在藥物、飲食、與運動「三」管齊下,期望糖尿病患者有更好的疾病控制。
疾病介紹 – 第二型糖尿病
臨床上主要依照病源的不同,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孕婦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病源產生糖尿病 (例如: 藥物或是基因)。正常生理反應中,進食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使食物的醣類儲存於肝臟中,同時也抑制肝臟釋放儲存的醣類到血液中,達到血糖的控制。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約有90-95% 的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而大部分年長患者多屬此類型,主要是在肌肉細胞內對胰島素敏感度
(insulin sensitivity) 降低,無法偵測到胰島素的多寡,即便有胰島素卻無法達到抑制作用,造成肝臟持續轉換儲存醣類到血液中,使得血糖處於高濃度的狀態,過高血糖會刺激細胞中的化學物質,造成持續發炎反應,同時,過高醣類在血管壁中易形成動脈粥狀硬化 (atherosclerosis),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生理機轉 – 運動時血糖的變化
運動時與進食的生理機轉剛好相反,肌肉收縮需要能量,肌肉中的醣類正是能量的來源,隨著運動時間或強度增加,醣類被使用度也隨之上升,而使血糖濃度降低; 同理,糖尿病患者介入運動,把血中過高的醣類利用,繼而產生所需的能量,以達到控制高血糖;
另一方面,由於血液中醣類使用率增加,進而刺激調節整個生理作用中的胰島素,使得insulin sensitivity增加,修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調節作用。
注意事項 – 避免運動合併症及糖尿病合併症的運動建議
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有諸多益處,但當血糖數值未控制妥當,運動的介入易造成相關合併症,運動前、中、後最佳的血糖數值應維持100-250 mg/dl,當血糖低於100 mg/dl建議及時補充糖分,如: 15-30g的碳水化合物,臨床上常見運動合併症如下:
低血糖: 血糖數值低於70 mg/dl。容易發生在過高強度運動 (60%-90% HRR*) 的介入,造成血糖急速降低,而產生低血糖相關症狀,如: 疲累、顫抖、不尋常發汗、頭痛及昏厥等,此類症狀表現也有可能發生在運動後12小時內,尤其避免進食後馬上從事高強度運動,因為血糖能量轉換來不及供給高強度的運動,筆者建議飯後1-2小時再從事運動,而強度可選擇中強度 (40-60% HRR),若期望增加運動強度或是時間,增加的程度也應每次低於10%; 此外當類似症狀發生時,建議與醫師討論藥物使用的劑量或時間,以改善症狀避免再次發生。
高血醣: 血糖數值高於 300 mg/dl。通常易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但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偵測血糖過高時,常伴隨多尿的症狀,因為血中過高的糖份無法被腎臟回收留置體內,使得尿液中也帶有糖份,繼而改變尿液滲透壓,體內為了維持液體壓力平衡,增加了排尿量已稀釋尿中糖份。患者仍可介入運動,但必需多補充水分,以避免水分流失造成的熱衰竭。
此外值得一提有些糖尿病患者同時也被診斷其他合併症,在此也提供相關運動的安全及需注意事項,以避免運動介入而加重病情。
視網膜病變: 患者需避免高強度運動、阻力重訓運動 (resistance exercise)、及頭部倒立,以上運動容易增加眼壓,使得病灶加劇,筆者建議這類患者可從事輕度 (30%-40% HRR) 或中強度運動。
神經 (缺血) 性病變: 運動所產生的心血管生理現象,如: 心跳及血壓增加,會因病變而無法正常反應,建議運動時由專業人士指導以及密切監測生命徵象,應避免高強度運動與憋氣; 而有些患者因足部缺血造成潰瘍,建議諮詢醫護人員,穿著特殊設計的糖尿病鞋,並保持足部乾燥與舒適。
結語
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飲食調控及藥物控制血糖外,運動的介入更是幫助疾病的修復,運動前中後建議自行監測血糖在可接受的範圍,以避免運動合併症發生,而有糖尿病合併症患者應注意提及事項,達到運動對疾病的加成功效。
*註: HRR,心跳儲備值 (Heart Rate Reserve),計算方式為: 最大心跳數值 (HRmax) – 靜止狀態心跳數值 (HRrest) = HRR。
參考資料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s
Resource Manual for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Seventh
Edition (2014)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