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社區關懷據點的美麗與哀愁/陳威澄

 


因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戰後嬰兒潮的關係,台灣已在2018年成為了高齡社會(Statistics 2019),也就是說老年人口超過台灣總人口的14%以上。面對如此巨大的社會結構改變,政府也將許多資源投入長照相關問題上面,並且努力推動在地老化的政策。因此這些年來,所謂的日間照顧中心、居家醫療與社區關懷據點因應而生,今天筆者要針對經營社區關懷據點的經驗提供大眾一些比較難接觸到的訊息。

 

先對於據點的類別作簡單的介紹,依照台北市的規範來說,一共有五種類型的關懷據點,分別是1.02.03.04.05.0,大致上可以分為開放的時段多寡來分別。1.0服務的天數為3個半天,2.03.0分別都是4個半天;但是相較於3.0提供的服務只有健康促進與餐飲服務之外,3.0的據點需要增加電話問安與關懷訪視。4.0則是需要6個半天的服務,而5.0則是高達8個半天的服務。其中5.0需要提供日托服務,可想而知空間與人力上面的要求門檻便會比較讓一般經營者較難進入。筆者所經營的是據點3.0,提供4個半天的服務,基本上我們是開放兩個整天,也就是上午與下午都開放給社區居民參與。行程上則是在上午提供健康促進相關的課程,接著中午大家一起用餐,下午則可以在據點做情感上的交流與唱歌、團康等等活動。這個模式幾乎適用於各個據點的經營,且在政府的補助下,用餐的部分可以有40元的費用,因此能夠吸引不少人參與據點活動,在口耳相傳之下來的人勢必越來越多。不論是因為比較便宜或是幾乎免費的午餐、據點有趣的課程亦或是街坊鄰居的交流吸引了大家參與社區據點,越來越多人的餐與大大的實現了政府當初的政策-希望長者走出家門,參與活動與人交流的目的。

 

根據許多國內的研究指出,長輩參與社區據點的活動能有預防與延緩失能的功能。一篇利用了12周運動方案的研究證實能加強健康長者的活動能力表現,同時也調整運動配方來幫助肌少症前期與肌少症的社區長輩(陳家慶, 張棋興 et al. 2018)。馬振來等人(2017)也在研究中指出,在社區關懷據點介入體適能的活動能夠有效的曾進長輩的體能表現與其他指標,包括:自覺健康狀態、血壓和心跳、BMI以及腰臀圍方面。另外,社區關懷據點更能夠增進參與者的心理福指(Pyscholoical well-being),何華欽等人(2016)的研究觀察了249位的長者參與社區關懷據點,發現參與者可以得到較好的身心靈平衡,對於生理與心理的健康都有明顯的幫助。

 

在政策的規劃下,以據點3.0為例,政府大致上提供三種類別的費用,分別是:業務費40/年,房租費20/年,兼職人事費32/年。房租費一年只有20萬,以雙北目前的房租價格來說實在是非常的吃力,而且別忘了長照相關的設施都不可以讓長輩在地下室活動,除非承辦的單位有自己的空間之外,不然在房租費用的部分將會令人十分頭疼;另外,業務費包含一般業務費、志工費、食材費與講師費,一般業務費補助項目含:水電費、電話費、網路費、瓦斯費、器材保養費用、清潔用品、茶點費等等。而食材費的部分是一般吸引居民來餐與的最大誘因,因為每位年滿60歲設籍台北市的長者都可以補助每餐40元的餐費,換句話說一個便當90元的話,參與的長輩就只要在繳50元就可以了。聰明的讀者應該在這邊就可以發現了一個問題,也就是當社區關懷據點服務的長輩越多,食材的補助就會花越多;換句話說,其他的費用就要被壓縮。常見的做法就是,乾脆不請講師,據點的服務人員自己帶領活動或是講課來減少講師費用的支出,這樣一來的確可以減少支出;但是長久下來,可想而知的是據點的活動提供的多元性不足且長輩得到的刺激也會相對降低,居民出門的最終目的變成只是在等中午廉價的午餐。另一作法則是減少講師的費用或是要求講師回捐,許多社區關懷據點是由宗教屬性較強的團體經營,因此邀請具有專業能力的教友或是信徒來當講師也是很常見的做法,然而為了減少講師費許多講師也通情達理的將講師費用再回捐給單位;雖然說這是個人意願議題,但是這樣也壓縮了許多有熱情與有才華的講師將他們的專業帶給長輩的機會。

 

政府的政策雖然立意良善,而且現今社區據點的蓬勃發展也再再證明了政策推動的成功;但是目前已經有許多里長或是社區關懷據點的經營者認為此金費補助的方式相當不公平,甚至在懲罰服務量較大的單位,這與政府一開始的本質大相逕庭。筆者認為如果政府不趕緊修改補助的方案或是實習其他配套措施將會使社區關懷據點之經營者漸漸退縮,導致好不容易看到的成果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消失。

 

Statistics, M. o. t. I. D. o. (2019). "107年第15週內政統計通報(我國老年人口比率以嘉義縣18.6%最高,連江縣、桃園市均少於11.0%較低)."

 

何華欽, et al. (2016). "高齡者社區參與對心理福祉的影響: 以屏東縣社區關懷據點為例."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6(3): 45-80.

 

馬振來, et al. (2017). "體適能導入社區關懷據點對高齡者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 社會發展研究學刊(20): 1-38.

 

陳家慶, et al. (2018). "以因材施教模式運動計畫介入對社區關懷據點老人在體能活動表現成效之初探."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13(2): 100-11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