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對於照護者與病人的五大建議/陳威澄

 


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壽命大幅提升,我們主要面對的醫療問題不在是急性疾病;相反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氣喘, COPD,癌症,糖尿病,高血壓,憂鬱症,失智症)成為了現今醫療體系主要對抗的議題。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AGS) 是一個擁有超過6000名醫療專業人員的組織,其組織的宗旨在於改善長輩的健康,生活獨立性以及生活品質。有鑑於現今社會許多長輩以及照護者需要面對許多照護上面的問題,因此在2014年發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提供了五大常見照護上的建議,其中文章也註明了這篇不只是給病人或是家屬看的同時也是給醫療從業人員一些建議,以下的內容將解釋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提供的五點建議。

 

(1)    不建議使用經皮餵食管,即便病人處於嚴重失智症的情況;相反的,建議以協助由口進食為優先。

 

小心地餵食與經皮餵食對於嚴重的失智症患者有著一樣好或甚至更好的效果;然而,小心的經口餵食甚至可以降低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以及死亡率的發生。經皮餵食有著許多副作用,包括: 病患的躁動不安,需要大量使用物理或是化學限制以及壓瘡。

 

在嚴重的失智症的病人往往會因為喪失了吞嚥講話的功能造成餵食上的困難,這個情況往往造成困難經口餵食,體重下降以及吸入性肺炎。因此鼻胃管 (NG tube)就會是一個首要的選擇,由於鼻胃管需要規律地更換且病人往往會因為不舒服去拉扯鼻胃管進而導致更多併發症,胃造廔口就變成了另一個替代的選擇,胃造廔口是經由手術在胃部製造一個廔口,再連接上灌食的器具,用以將食物直接灌入病患的胃部。餵食管似乎可以用來解決諸多的進食問題並且提供更舒服的餵食經驗;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篇文章證實餵食管有辦法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危險,另外有研究指出經口餵食跟吸入性肺炎的關係非常的低(A nonrandomized study found that orally fed individuals with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had significantly fewer major aspiration events than those fed by tube) 另外有研究指出,嚴重失智症的病人使用餵食管也沒有辦法對於營養方面有著顯著的幫助。

 

相反的,傳統的經手餵食會是一個目前比較建議的方式,在文中也提出幾點建議讓經手餵食的效果更好,例如: 教育安養機構的員工及照護者正確餵食的方式,藥物的調整,將食物裁切到適口的大小,病人喜歡的食物,有著強烈風味的食物,當餵食之後頻繁提醒病人吞嚥,使用較小的湯匙,製造一個適合用餐的環境。總而言之,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建議照護者經口餵食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項。

 

(2)    勿將抗精神病用藥作為第一線治療失智症治療行為或是精神方面的症狀。

 

失智症患者到中期或是晚期開始會有較明顯且難以控制的行為,這讓照顧的工作顯得更為困難,因此抗精神病用藥就會常常在這時候使用。然而,這些藥物僅僅提供有限的效果但是會造成許多嚴重的後遺症,例如:中風和死亡。 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使用藥物去控制失智症病患的行為和精神方面的問題是沒有顯著幫助的並且其藥物的副作用遠大於藥物的益處。

 

相反於藥物治療,目前大部分的專家建議使用非藥物的治療做為第一線治療失智症患者的困難行為及精神方面的問題,非藥物的治療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包括但不限於: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和人際取向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

(3)    避免使用藥物去讓65歲或大於65歲的長輩糖化血色素 (HbA1c)小於7.5%;     溫和的控制糖化血色素是比較好的方式

 

首先解釋何謂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HbA1c)是指人體血液中的紅血球含有血色素,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和血紅素結合後,就形成糖化血色素。一般紅血球平均壽命為120天,葡萄糖附在血色素上不容易脫落,因此檢查血中糖化血色素的濃度,可以反映體內最近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控制在小於7%之下,然而對於年長者刻意積極的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小於7%之下的好處並沒有年輕人多。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老年人的糖尿病多半是長期的慢性疾病,不太可能是這一兩年發生的,因此在短時間之內積極的將糖化血色素控制下來對老年人來說並沒有太多的益處,第二點則是積極的控制糖化血色素需要維持10-19年的時間才會有顯著的效果,對老人來說這是不太符合時間成本的。兩篇的研究都指出在實驗對象為老年人的情況下(平均年齡6662),積極的控制糖化血色素並沒有辦法減少心臟疾病還有腎臟疾病及其所有合併症導致的死亡,結論是積極的控制糖化血色素的策略對於新診斷的糖尿病會有比較顯著的幫助。

 

然而筆者在這邊要特別拿出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017年的建議,在這份建議中將年長者的糖化血色素控制目標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健康老人(Healthy)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5%,有慢性疾病,兩個以上ADL功能不足或是輕度到中度的認知障礙老人(Complex/intermediate) 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8%,而健康程度很差老人(Poor health) 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8.5%。可以看見兩邊對於糖化血色素的控制目標並沒有一致的共識,因此在這邊將兩種建議都呈現給大家。

 

(4)    在老年人出現失眠 (insomnia),躁動 (agitation)或是譫妄 (delirium)時不要以苯二氮類藥物(Benzodiazepines, BZD)或是其他鎮靜安眠的藥物為第一線用藥

 

失眠,躁動或是譫妄是很常發生在老人身上的,而在美國多半的醫生也會給予苯二氮類藥物(Benzodiazepines BZD)或是其他鎮靜安眠的藥物,但是使用這些藥物往往會到治病人的跌倒和髖關節的骨折,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的時候要特別的保守。 此外,這類的藥物也往往會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根據研究,老年人使用苯二氮類藥物(Benzodiazepines, BZD)或是其他鎮靜安眠的藥物往往會出現記憶力退化,失去方向感,混亂還有其他負面的認知功能退化。American Geriatric Society2012年的時候也指出應該避免長期使用苯二氮類藥物(Benzodiazepines, BZD)或是其他鎮靜安眠的藥物來幫助睡眠,因為到最後的效用會非常的有限。

 

那麼到底應該要怎麼處理這些常見的情況呢?許多研究都指出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有助於減輕失眠的症狀,並且效果比使用安眠藥物還有好。

 

(5)    不要用抗維生素劑治療老年人的菌尿症,除非病人出現了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許多研究發現一般來說無症狀性菌尿症(asymptomatic bacteriuria, ABS)對於年長的男性或是女性都沒有負面的影響,另外沒有必要特別去接受抗微生物劑的治療。相反的如果接受抗微生物劑的治療反而會有負面的效果。無症狀性菌尿症(ABS)在老年人身上是很常發生的疾病,尤其到了90歲之後被診斷有無症狀性菌尿症的機會更是大增。

 

在臨床上ABS的重要性一直有爭議。抗微生物劑的使用不但對於男女性年長者沒有短期或是長期的益處,對於與死亡率或是泌尿系統的症狀也沒有幫助;相反的,使用抗微生物劑甚至可能會導致不良的藥物反應或是病菌的抗藥性。然而這邊要特別提醒的一點是,如果病人出現無症狀性菌尿症(ABS)並且伴隨著黏膜出血的症狀,那麼就很有可能引發術後的菌血症或是敗血症。在臨床上症時,在此情況下使用抗微生物劑可以有效的避免男性接受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的併發症。總而言之,如果不是在這麼特殊的情況下,一般的建議是不要使用抗微生物劑治療老年人的無症狀性菌尿症(ABS)

 

相信以上的幾點或多或少衝擊了普遍的概念,這也是筆者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想分享給大家參考及討論的原因,很多建議看起來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或是金錢,又或許讓人感覺這些建議過於理想化,不過如果照護的對象是自己的家人,我們可能又會有另一種想法了。其中裡面有些建議在我們網站之前的文章就有提過,例如在食物的調整方面,心理諮商對於年長者的幫助,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大家另一個思考的模式,讓我們經由一些改變讓照護的品質更好。

 

Referenc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Identifies Another Five Things That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201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 950. doi:10.1111/jgs.12770.

 

Transl. D.D., I., & M., I. (201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 2017. Počki , Vol 6, Iss 1, Pp 47-63 (2017), (1), 47. doi:10.22141/2307-1257.6.1.2017.9378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