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的議題最近受到很多人在討論,筆者也看了許多相關報導下面的留言。大體上感覺多數的人似乎滿支持安樂死,所以筆者要在接下來幾篇文章裡面提供更多資訊讓大家可以更全面的思考這個問題。不過在進入討論安樂死之前,我們要先討論”自殺”(suicide),什麼事自殺?又為什麼要自殺?這些看似很簡單的概念但是其實又不太簡單。
因為主要在一開始定義”自殺”就是非常困難的問題了,目前的定義是:一個人”有意圖”的施行這個行為是會導致死亡 (The person carrying out the act must have the intention that the act results in death)。 聰明的各位一定馬上就會看到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裡了,沒錯!就是”有意圖”(intention)是有點難定義的。當然舉槍開向自己的頭,脖子掛上繩子雙腳懸空都可以明顯的判斷出來是有意圖的自殺行為;但是一天抽3-5包菸或是長期酗酒呢?這種行為雖然不會導致立即的生命危險但是也確確實實的危害身體健康,所以我們該怎麼去更有邏輯更富科學思考的去解析”自殺”(suicide)呢?
接下來會用三個大方向解釋自殺,分別是: 心理(Psychological), 生物(Biokogical),最後是社會(Sociological)。
(1) 心理學解釋自殺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Suicide)
Leenaars (1990) 提出了三個面向來解釋,第一: 自殺就是謀殺轉個180度和關於一個人失去他的目標還有慾望,心理學上面解釋人認定自己是個一無所有的人,這種念頭易於將憤怒轉向處罰甚至殺害自己,最後也就導致了自殺的行為,在這邊特別提醒一下,年長者不會比較容易沮喪(depression)但是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確實會有更多的機會面對失去(loss)的事件,例如:親朋好友過世或是伴侶的過世,身體機能的下降,慢性疾病影響生活機能……等等情況,確實會影響他們對自己的感覺。第二: 基本認知,在這個部份認為,臨床上的憂鬱會大大增加失去希望的可能。第三: 有一部分的理論是認為-自殺是一種學習而來的, 這個理論認為自殺的個案學習到不要表現對外面世界的侵略性,相反的將此份意念轉向自己進而傷害自己,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遍,憂鬱仍然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當然用心理學的理論不能完全的解釋自殺的行為但是卻給了我們一個管道去認識自殺這個行為的可能成因,也因為自殺這個行為相當的複雜,心理學的解釋可能提供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解釋成分。
(2) 生物理論解釋自殺(B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Suicide)
有些學者朝著生物理論去解釋自殺,他們主要專注在於自殺是否與某些神經物質有關或是與基因遺傳有所關聯。 一派的理論主張某些神經物質的減少會造成憂鬱進而導致自殺行為,例如: Serotonin (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以幫助傳遞信息從腦的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目前科學家認為被認為Serotonin會影響各種心理和身體其他功能,包括:情緒、性慾和性功能、食慾、睡眠、記憶和學習、調節溫度和一些社會行為。 因此有許多研究人員相信血清素濃度的不平衡會影響情緒進而導致抑鬱症。科學家認為Serotonin的減少就會導致抑鬱症,以及強迫症、焦慮、恐慌,甚至過度的憤怒。) 不過此類的研究都沒有完整且清楚的解釋Serotonin降低與憂鬱還有自殺之間的關係,也因此無法說服大部分的人。另外,一部分科學家認為自殺是為遺傳的,Wender等人(1986)出版的研究指出,他們觀察出生於父母有情緒障礙然而被正常的家庭所領養的小孩最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不過雖然情緒障礙跟自殺或許有某程度的關聯但是到底跟遺傳是不是有直接的相關卻又無法完全被證實。
由以上可以知道生物理論去解釋自殺目前仍然有相當多的疑慮需要去澄清與研究。 未來或許會有更多在生物理論解釋自殺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殺的成因進而去預防。
(3) 社會理論解釋自殺(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Suicide)
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法國的社會學家-Emile Durkheim (1951)所提出的觀念,他認為自殺的行為跟一個人是否能夠整合與調節他與整個社會的關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他的觀點遭受很多批評但是他所出版的書籍仍然是目前討論自殺的經典。接下來就要討論他所提出的論點。
利己性自殺(Egoistic Suicide)
首先他所提到的是利己性自殺。他認為自殺的風險在於社會體系失去了提供個人一致性的能力。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發現他無法發現他在這個社會上的意義時,發生自殺的機率就會增加。也就是說利己性自殺牽扯到社會介入不足導致無法成功整合還有孤立個人進入整體社會。
利他性自殺(Altruistic Suicide)
第二種是利他性自殺;恰恰與第一種相反,這種類型反而是社會介入太多導致的自殺,其目的是為了符合或是順從當時的整個社會價值或是社會觀。聽起來很玄,所以Emile Durkheim提出解釋,例如: 印度婦女殉夫(suttee),日本武士道的切腹還有神風特攻隊,許多帝王駕崩後也有僕人一起陪葬的例子。還有像是為了宗教因素執行自殺的案例,例如:911事件, 還有著名的數起宗教自殺事件, 天堂之門(Heaven's Gate)、太陽聖殿教(Order of the Solar Temple)、人民聖殿教(瓊斯鎮)(Peoples Temple – Jonestown)。 這些都是利他性自殺的案例。 PS:筆者自己看過跟以議題有些相關的書籍和電影分別是: 《世紀教主》(The Master)和 村上春樹的《地下鐵事件》。
異常性自殺(Anomic Suicide)
第三種是異常性自殺。 不在是討論個體如何整合融入社會,而是社會如何調節自己,我知道這個聽起來更玄,換句話說就是整個社會無法或是不願意幫助他的社會成員調節他們的渴望,舉例來說,社會變遷過快,導致個人無法跟上社會的腳步。又是什麼實際上的例子呢? 例如: 經濟大蕭條的時候,民眾因為無法跟上社會快速變遷的腳步,擔心憂鬱而自殺。
宿命性自殺(Fatalistic Suicide)
第四種是宿命性自殺。與異常性自殺相反, 宿命性自殺反映在社會過於調節社會上的居民,因為對於未來的極度悲觀或是無情-“persons with futures pitilessly blocked and passions violently choked by oppressive discipline” (Emile Durkheim,1951,p.276)。 實際上的例子就像是奴隸或是囚犯。
以上提供一些關於自殺的論點,希望給大家更多相關的知識,或許未來我們在討論到自殺甚至安樂死等等的相關議題時會更理性更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在是聽從別人的觀點和意見或是一昧地去認為自殺的人就只是單純地想要一了百了或是軟弱的表現。 當然如果讀者或是讀者身邊的任何人有感受到長期的憂鬱或是想要自殺的情況則需要立刻地尋求協助喔!
自殺防治中心: http://tspc.tw/tspc/portal/index/
各縣市生命線: 1995
各縣市張老師: 1980
免付費專線: 0800-788-995
Reference:
Corr, C. A., Nabe, C., & Corr, D. M. (1994). Death and dying, life and living. (pp.543-574)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Cole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