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這樣生活緊湊,經濟負擔重及複雜的人際關係互動的社會中,心理健康越來越受重視。然而心理諮商一直是人們抗拒接受及使用的資源之一。而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社會和個人對於心理疾病和諮商的誤解及偏見。其中最主要的偏見為:有心理疾病的人就是”不正常”以及諮商是給有心理疾病的人使用的普遍的人擁有”非黑即白”的觀念,認為一個人要嘛心理上是健康或者是不健康,然而心理健康並非能夠用簡單的一筆線就能把一群人分為兩大類。在生命發展過程中,每個人所經歷的大小事都能夠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影響。例如筆者的教授就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創傷後壓力症後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只是程度並沒有達到診斷的標準”。教授以自己的經歷為例:某次他在開車路途中借用了一間速食店的廁所,裡面的衛生及氣味糟糕透頂,讓他往後開那條路看到那間店就重新聞到了當時的氣味也重新經歷了當時的生理反應,最後他索性從此就不走那條路。既然無法簡單的用健康及不健康來區分每個人,也就沒有”正常”或”不正常”的區別了在此讓讀者認識一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一種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心理疾患,被分類在”創傷及壓力相關的疾患”(Trauma and Stress-related Disorders)底下。當一個人經歷或目睹了極其危險或被受威脅的事件後,例如車禍,性侵害,或者其他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的意外事件,都極有可能會感害怕,緊張及恐懼。當事人可能會避免與過去創傷事件類似的環境及事件,又或者他會重複不斷的經歷在創傷事件中所經歷的心理及生理反應。
在此只是大致描述,讓讀者能夠對PTSD有基本的認識,單靠以上的描述是不足以給予診斷的。因此是否符合診斷標準必須由專業的精神科及心理諮商師評估。
什麼是心理諮商?
諮商的用意在於幫助人們提高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找尋身邊可用的資源(useful & available resources),賦予人們掌控生活及參與社會的能力(empowerment),進而提高生活的品質。諮商師並不會給予意見,也不會強迫案主做沒有意願的事情,相對的,諮商師利用不同的問題引導案主自覺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了解自己的需求,引導案主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以及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幫助案主改變現況達成目標。透過諮商的治療過程,諮商師促進且提高案主的心理狀態,而案主也能夠有更高的自覺性,更瞭解自己以及學習到不同的應對技巧(coping skills),因此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對於生活能有更深更廣闊的洞察力(insight)。
尋求心理諮商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經驗及人際互動都能對心理狀態造成影響。在年長的族群中,退休,失去健康,失去老伴以及老化而造成認知功能損傷這些不可避免的生命事件(developmental life events)都容易造成焦慮(anxiety),悲傷(grief),恐慌(panic)及沮喪(depression),而這些也是長者族群中尋求諮商的常見原因。 Michelle G。 Craske等人所做的文獻回顧研究發現:許多研究都指出諮商治療能夠有效減緩改善焦慮緊張的症狀。其中又以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最為普遍及有效。另外,Blake
F。 Dear等人的研究結果指出透過網路給予的諮商治療也能夠有效的減緩長者的焦慮與沮喪感。長者群族中失眠亦是一個常見的困擾,而諮商也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狀況。在Carla R。Jungquist等人的研究中指出認知行為治療(CBT)能夠有效的減少從睡夢中醒來的次數且增加睡眠的品質。這些研究結果都佐證了心理諮商在長者照護上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
結語
有別於普遍的誤會”心理諮商是給有心理疾病的人”,其實任何人都能夠尋求諮商的協助。說得更簡單一些,即使今天你只是想要改變某種行為,例如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夠利用諮商這樣的資源來達成你的目標。尋求心理諮商並不是弱者的行為,相反的,這是改變的第一步,利用這樣的資源可以幫助自己免於不必要的痛苦。
參考文獻
Dear, B. F. & Zou, J. B. (2015)
Clinical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rapist-guided internet-deliver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older adults with symptoms of anxie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lsevier. 46(2):206-217.
Jungquist, C. R., O’Brien, C., Matteson-Rusby, S., Smith, M.
T., Pigeon, W. R., Xia, Y., Lu, N., & Perlis, M. L. (2010)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Elsevier. 11(3):302-309.
Wolitzky-Taylor, K. B., Castriotta, N.,
Lenze, E. J., Stanley, M. A., & Craske, M. G. (2010) Anxiety disorders in
older adul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7 : 190–21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