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年重聽是台灣聽覺障礙之中最常見;研究指出65~75歲銀髮族中四分之一有聽覺障礙,75歲以上聽覺障礙更高達二分之一;老年聽力損失的臨床特徵為伴隨年紀增加、兩側對稱性、漸進性聽力損失,尤其高頻聲音最先受影響。
老年性重聽不僅阻礙病人與週遭的溝通,降低病人生活自理的能力,間接影響病人與身邊親友的溝通。
隨著國人人口的逐年高齡化,老年性重聽未來勢必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重大健康議題。老年性的聽力缺損則多半與疾病無關,多是兩耳同時發生,病人雖然聽得到,但聽不清楚或無法忍受大聲。如果僅有單側聽力產生問題,多是疾病引起,但病人難以聽到音量小的聲音。
老年人的聽力問題除了會影響老人家的言語溝通能力外,也會造成照顧者的壓力,長期下來也會損及病人的心理健康;人類耳朵由外耳、中耳及內耳所構成。聲音由外耳收集,振動耳膜後經由中耳的三個聽小骨傳入內耳,由內耳耳蝸的聽覺毛細胞接收聲波刺激後,將聲波轉換成電流,再經由聽神經將電流傳入腦部,進而產生聽覺。
老年性重聽的發生,多肇因內耳的耳蝸及聽神經的退化;目前已知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會加速老年性重聽的發生,因此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適當控制血糖可減緩聽力退化,耳朵的血管非常細小,諸如粥狀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也會造成耳朵方面的問題,糖尿病常導致血管病變,因此也容易造成聽力上的障礙;另外有研究指出,缺乏礦物質(如:維生素、鋅),也會引起老年性重聽,故平常應留意多攝取礦物質。
抽菸會導致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聽力,日常生活亦應避免進出高噪音場所,若不得已暴露高度噪音應確實配戴防護用具(如耳罩)以減少噪音傷害;與老年聽力障礙有關的耳部疾病,包括:耳垢崁塞(外耳)、中耳積水(中耳)、突發性耳聾(內耳)、耳鳴與眩暈(內耳)。
聽力障礙不全然是因為年紀大所造成的,經鑑別診斷最常見的就是耳垢(耳屎)崁塞;耳垢有乾有溼,耳垢具有保護耳朵及殺菌的作用,不需要經常清理,如果將這層油性物質破壞掉耳朵會覺得癢,反而容易造成耳朵發炎及受傷。
如果突然聽不清楚,特別感冒可能是耳朵積水,但是老年人由於耳膜較厚,有時不容易藉由目視看出是否有積水,這類中耳積水引起的聽力障礙通常可以用醫療方式加以改善。
耳膜破洞並不是老年人特有的毛病,不過年長發作的人可能從小就有這方面的問題。由於沒有耳膜幫助振動,所以聽覺當然會變差,時間一久可能變成混合性聽覺障礙,所以最好儘早將耳膜補好。有些老人家覺得年紀大了,不想開刀,可是耳膜破洞會造成耳朵一直流水,根本無法配戴助聽器,如果勉強配戴容易造成發炎。
老年性重聽一般像耳垢塞住、中耳破洞,這些是可以解決的。如果是遇到單純退化性聽力障礙能不能只靠藥物治療?耳鼻喉科及聽力學的教科書都清楚的寫著:「對於老年性重聽,吃藥無效,最好的治療是配戴助聽器。」定義:50歲以上老年人、年齡是危險因子、而男性較女性為高。
輕度聽障:聽力損失在25分貝,未達40分貝者。
中度聽障:聽力損失在40分貝以上,未達60分貝者。
重度聽障:聽力損失在60分貝,未達90分貝者。
全聾:聽力損失在90分貝以上者。
噪音的測量單位為分貝,高於85分貝對人耳就有危害,特別是長時間暴露在這個分貝下時;可藉由測量環境噪音是否過大。
以下例子為一般生活中的音量:
30分貝:耳邊細語。60分貝:一般對話。70~85分貝:車水馬龍聲。90分貝:重機呼嘯而過。100~110分貝:耳機調到最大聲。120分貝:飛機經過。
戴耳機聽音樂是造成聽力受損的主因之一,即便只是調低一點音量,都能減低聽力受損的風險。使用耳機時,建議注意以下幾點事項:使用有隔絕噪音功能的耳機,避免調高音量來隔絕外界聲音。調到適當的音量,能聽到音樂就好。最好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 %,可以使用設定音量控制的功能。戴耳機聽音樂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每小時休息五分鐘較為理想。在大型活動或場合較熱鬧嘈雜的場合,例如:夜店或運動賽事等,應該避開音量過大的地方:若音量實在太大,可以考慮戴耳塞。遠離喇叭等音量最大的地方。盡量每15分鐘就離開噪音源,稍作休息。參加完較嘈雜的活動,離開噪音之後,讓耳朵休息18個小時以上。
一天有8小時都在工作環境,若是在工作上需要接觸噪音,持續的噪音對聽覺影響很大,勞工可以依照政府訂定之《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要求雇主符合相關規定;老年性聽力障礙發生的年齡大約從50歲開始, 85歲以上的人則一半以上會出現聽力方面的問題。
上了年紀的人多為典型的老年性重聽,由其聽力圖可以發現,老年性重聽通常為感音性(神經性)聽力障礙。同時高頻音損失較多。此外,語音辨識力較差,聽得到聲音但弄不清楚內容,這不僅與聽覺神經有關,也與大腦中樞辨識能力有關;人類不能阻止聽覺神經的退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養之道,還是可以維持聽力並及早發現聽力障礙。
保養應該如何做呢?首先不要隨便掏耳朵。因為耳垢具有保護作用,可以使耳朵不易受到感染,一旦受到感染就應該及早就醫。平日也應注意防治全身性的疾病,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時應該定期服藥,如果控制得宜的話,是可以明顯地減緩聽力退化的情況。
少量的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是過多則會造成血管收縮;同樣地,煙也會導致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聽力,所以應該戒煙忌酒。
噪音早已證實會對聽力造成傷害,特別是爆竹類所產生的震爆,應該儘量遠離,有些人喜歡重金屬音樂,而音量又開得很大,如果經常收聽,對聽覺來說,都是莫大的傷害,應該避免,以保護聽覺。
那麼為何會隨著年紀慢慢增長,聽力也隨之退化呢?單純是因為老化而引起的聽力障礙並不多見,因為一個人終其一生實在是不太可能完全不曾生過病、不曾服過藥或是不曾曝露在噪音下,所以即使是老年性聽力障礙也多與外在因素有關。外在因素包括:娛樂、職業與一般環境噪音;內在因素包括:心臟血管疾病與糖尿病、耳毒性藥物、內耳病毒感染及聽神經瘤。像有些人長期在噪音環境裡工作,如:長期開車及在機械房裡工作,長期下來都會造成聽力障礙。
配戴助聽器能幫助聽力持續受刺激,減緩退化的速度。很多老人家擔心太早戴助聽器會讓耳朵提前停工,常等到真的聽不太到時才考慮戴助聽器,其實助聽器主要的功能就是擴音,幫助耳蝸將聲音傳遞至聽神經,再送到大腦中樞,老人家常用的助聽器主要是針對語音,也就是降低環境中其他噪音,只針對交談的音量放大,較好的助聽器甚至能辨識出不必要加強的環境噪音,使聲音順利傳遞至聽神經,因此耳朵並不會沒機會。如果不使用助聽器,老人家長期聽不清楚甚至聽不到,會使大腦中樞的語音聽辨能力退步,並耗費大腦用更多的能量處理聲音訊息,影響記憶及思考能力。研究發現,聽力下降可能會使老人對外來資訊產生誤解,使大腦得重新調整既有的認知架構,大腦老化速度反而比全聾的人還快,甚至最後連助聽器也無法使用,只能改用人工電子耳。
結論與建議:
聽覺器官的老化,最主要是由於內耳感覺細胞的退化變性,以及從螺旋神經節到聽覺中樞一路的神經細胞減少所致,老化的程度因人而異,40歲以後是個分水嶺,首先出現高音障礙,接著低音障礙也陸續出現,而語言辨別能力也大幅降低,所以常聽得到聲音卻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老年性重聽造成的影響,直接的是和別人的溝通障礙,間接的是由於不易和外界溝通,造成退縮自閉的傾向,使老年人更加孤獨寂寞,抑鬱以終。
政府近年來十分重視老人重聽問題,只要兩耳聽力損失都在55分貝以上,就符合殘障標準,即可申請補助助聽器費用,而且每三年可更新一次。最近有研究指出,老年性重聽與失智症之間具有關聯;因為聽覺屬於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聽力出現退化,同時可能也是其他神經系統出現退化的徵兆。而且因為重聽老人聽不清楚旁人說話,妨礙與他人互動,進而導致社交能力退縮及情緒低落,這些心理層面的問題,亦會加速老年性失智的病程。
因此若家中長者因重聽影響日常生活,須及早處理;老年性重聽的處理方式,可根據病人的聽力損失程度來決定;正常聽力的成人可聽到的最小聲音應小於25分貝; 26~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此時細聲交談困難,若工作上需靈敏的聽力,如須經常開會或從事音樂表演等,可考慮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41~70分貝屬於中度聽損,此時一般交談困難,應考慮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71~90分貝屬於重度聽損,此時必須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大於91分貝則屬於極重度聽損,此時已無法正常交談,助聽器效果也有限,可能須考慮植入人工耳蝸即人工電子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全球約有4.6億的人患有聽覺障礙,其中三千四百萬是孩童;而基因、老化、感染、噪音或意外受傷等因素,也會造成聽覺障礙,不過有6成造成聽力障礙的原因,都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因噪音造成的聽力受損,以下介紹聽覺障礙的定義,以及5個方式避免噪音造成聽力受損。老人無法順利與家人、朋友溝通,會有自卑、被孤立的感覺,也可能變得容易猜忌,久而久之失去社交的動力,生活會更孤僻,人也會容易憂鬱。不使用助聽器,還可能會可能加速大腦退化。
配戴助聽器不像配戴眼鏡那麼容易適應,因為在戴上助聽器之前,多數人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正常的聽力。一旦戴上助聽器聽到各種聲音,反而覺得不習慣,尤其是噪音困擾,因此戴助聽器通常需要2~4週的時間來適應。。
參考資料:
1.MacPhee, G. J., Crowther,
J. A., & McAlpine, CH. A simple screening test for hearing impair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Age and ageing 1988, 17(5), 347-351.
2.Keller, B. K., Morton, J.
L., Thomas, V. S., & Potter, JF. The effect of visual and hearing
impairments on functional statu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999, 47(11), 1319-1325.
3.Peters, C. A., Potter, J.
F., Scholer, SG. Hearing impairment as a predictor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dement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988, 36(11), 981-986.
4.Donaldson, N., Worrall, L.,
Hickson L. Older people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pouseis perspectiv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udiology 2004,
26(1), 30.
5.Stark, P., Hickson L.
Outcomes of hearing aid fitting for older people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nd
their significant ot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2004, 43(7),
390-398.
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