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族群常見暈眩/陳三光

 


人類的平衡感覺主要由內耳前庭系統、小腦及本體感覺,三個系統將訊息傳入大腦的感覺區,若其中有一處不正常則產生眩暈感,因此耳科醫師診斷過程當中,主要是檢查內耳相關功能,而神經內科醫師則會從內耳、小腦及本體感覺等方位評估病患;據台灣統計資料,頭暈(dizziness)是民眾尋求醫療常見的主訴之一,約占門診5%,也是大於75歲老年人常見的就診主訴;頭暈常見的原因分成周邊型前庭病變(peripheral vestibulopathy) (45 %)、身心疾病(15%),以及中樞型前庭病變(10 %)、其他(15%) 和不明原因(15%);其他少見但需要提高警覺的嚴重病因有腦血管疾病(6%)、心律不整(2%)和腦腫瘤(1%);而老年眩暈通常是內耳迷路(專司平衡感的內耳結構)受影響所致,由於內耳是三個半規管及兩個耳蝸共同維持平衡,包括垂直或水平方向,同時也維持精細動作平衡,所以較嚴重的眩暈多半是因為內耳問題所引起;一般分為周邊型(耳性)、中樞性、其他(內科性、心理性或外傷性原因)

 

周邊型眩暈形成原因為雙側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內耳迷路 (labyrinthine)或前庭神經(vestibular nerve)傳遞至腦幹中有任何的功能缺失(asymmetric dysfunction)引起,周邊型(耳性)約佔頭暈的1/3: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tural vertigo)、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雙側前庭輕癱(bilateral vestibular paresis)病因為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tur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等。而中樞型眩暈則是大腦中樞前庭系統發生病變(常是腦幹或小腦),致病原因有偏頭痛型眩暈症(Migrainous vertigo)、腦幹及暫時性腦缺血(brainstem ischemia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小腦中風(cerebellar infarction)

 

中樞性眩暈和周邊性眩暈區別方式,在於前者會讓人感到漂浮不定;後者則是讓人感覺在旋轉,並伴隨有噁心嘔吐症狀。引起周邊性眩暈疾病主要包括: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BPPV、耳性眩暈;梅尼爾氏症又稱為內耳淋巴積水,會引起眩暈、耳鳴、聽力障礙等症狀,致病原因至今仍無法完全了解;梅尼爾氏症的患者常因眩暈而昏倒,但不同於一般暈倒後不省人事,這類病人仍有知覺,且通常只發生在一側; 不過有1/3以上的病人會變成兩側性,甚至聽力也在幾年內慢慢地變壞,最後成為重度聽力障礙,這種聽力退化迄今尚無藥物可以醫治;因此醫師都會建議病人早期接受手術治療;中樞性約佔20 %,其中60 %是腦血管病變,包括有椎動脈缺血、癲癇、多發性硬化症及聽神經瘤。

 

茲介紹臨床上常見的幾種眩暈的原因:

 

良性陣發性眩暈(BPPV) 特徵為病患在變換姿勢時所引發的短暫暈眩,常見於50-70歲老年人,女性較男性多。病因可能為內耳半規管內有浮動的耳石,於頭部產生姿勢變換時,內淋巴液流動導致眩暈。50-70%的病因為原發性,常見的次發性原因為創傷後;症狀包括突發性暈眩、噁心與眼顫,通常發作時間小於30 秒,引發原因為翻滾、仰頭或彎腰時產生;診斷依病史與Dix-Hall pike maneuver;治療以耳石復位術為主,配合藥物治療包括鎮靜劑及抗組織胺,可藉由阻斷通往前庭神經核的傳導改善症狀。

 

前庭-耳蝸神經炎:突然發生的眩暈,但沒有重聽或耳鳴的情形,最近有類似感冒的病史,前庭功能檢查異常,包括眼振圖以及溫差測驗不正常,無合併神經學症狀,眩暈症狀通常會持續一個星期左右,但嚴重程度漸趨緩和;前庭神經炎又稱流行性眩暈症;人體平衡系統是由接受器、傳入神經、平衡中樞、傳出神經和運動器組成。內耳前庭是人體平衡系統的主要神經末梢感受器官(其次為視覺和本體感受器);三者只要其中任何一種感受器向中樞傳入的衝動與其它二種感受器的傳入衝動不協調,便產生眩暈。另一方面因為內耳前庭神經系統是維持人體平衡功能的主系統,且與全身其它系統存在廣泛聯繫,其自身疾病或其它系統疾病波及前庭系統均能導致眩暈;眩暈多由內耳前庭系統不協調引起,約占眩暈病例的70%,好發於30-50歲之間的成年人身上,真正的原因不明,一般猜測與病毒感染有關;常在感冒後數週突然發生眩暈;前庭耳蝸神經炎診斷的依據是依照下列幾點:治療方面以藥物、生活、飲食為第一線的治療,90%經由飲食、生活及藥物三大要素,可控制良好。

 

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及急性迷路炎(acute labyrinthitis) 兩者病因相同,通常為病毒感染侵犯到前庭神經;症狀發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兩星期左右,或是中耳炎細菌感染之後;在數星期之內一次或多次嚴重暈眩,持續數日後恢復,伴隨噁心嘔吐;另外前庭神經炎只影響第八對腦神經的前庭支,故不影響聽力;急性迷路炎會同時影響耳蝸會影響聽力;治療包括休息及使用藥物抑制前庭功能,但同時應多走動以促進中樞神經代償;而類固醇可選擇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則使用於Ramsay-Hunt syndrome(第七、八對腦神經感染herpes zoster皰疹病毒[W使1] )

 

梅尼爾氏病(Meniere's disease)典型三大症狀有:耳鳴、暈眩及低頻聽力喪失;原因為內耳淋巴管水腫 (endolymphatic hydrops),常見於中年人,發作時有前兆且伴隨噁心嘔吐,症狀通常會在數小時或數日內改善,但症狀會漸漸頻繁且加重,聽力會漸漸減退;治療包括限制鹽分攝取,限制酒精與咖啡因攝取,用利尿劑減少內淋巴水腫量;前庭功能抑制劑(meclizine)與鎮靜劑(BZD)可以改善症狀但無法根治。

 

嚴重的中樞性眩暈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暈:

 

腦幹缺血(brainstem ischemia) 占中樞性眩暈的大多數;後顱腔中風病人(腦幹、小腦、椎動脈、下小腦動 脈),有70%會出現眩暈症狀,伴隨半邊偏癱、言語障礙、複視及肢體麻木等症狀。椎基底動脈灌流不足(vertebrobasillar insufficiency, VBI)常見於老年或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症狀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可能伴隨其他腦幹症狀,可透過核磁共振檢查評估缺血狀況;若病患有頸部及後腦嚴重疼痛,需安排血管造影以排除動脈疾病可能性;另外小腦中風必須首先排除,因為小腦梗塞病患會引發後顱腔水腫,小腦中風常伴隨垂直方向或不協調的眼顫,通常無法自行站立。全身性原因如(1)藥物:鎮靜劑、止痛劑、利尿劑、高血壓藥物、抗癲癇藥物、安眠藥與aminoglycosides類抗生素,後者會引起永久性後遺症。(2)急慢性酒精中毒。(3)內分泌疾病:糖尿病或甲狀腺機能低下;憂鬱、焦慮、過度疲勞等因素也可能造成頭暈,所以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遠離壓力、避免刺激性食物等,對減少頭暈的發生有幫助。

 

其他諸如內科問題:約占30 %,如姿勢性低血壓、心律不整、低血糖、甲狀腺機能低下、貧血、藥物副作用(降血壓藥、鎮靜劑、抗癲癇藥、aminoglycoside)及細菌、病毒感染引起。

 

結語:

 

臨床上眩暈常見於65歲以上之年長者,老人頭暈常與年齡漸長伴隨的老化有關,如白內障、老花;聽覺器官退化產生耳鳴、聽力減退;關節疾病導致平衡失調;末稍循環便差導致感覺遲鈍;再加上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與腦中風,以上因素使頭暈或眩暈在老年人有極高的發生比例;大部分是良性,可以藉由藥物、中樞代償與前庭復健運動改善。

 

參考資料:

 

1.Tinetti ME, Williams CS, Gill TM (2000). Dizziness among older adults: a possible geriatric syndrom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32(5), 337-44.

 

2.廖縉偉、蔡崇煌、周俊德、劉博仁(2007):眩暈症的鑑別診斷及其治療。基層醫學第二十二卷第八期。

 

3.沈咏萱、林至欣(2010):老年人眩暈的鑑別診斷與治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5:212-7.

 

4.包育菁、陳晶瑩、劉文俊、黃國晉、陳慶餘:周全性老年評估個案報告: 眩暈症患者之跌倒與日常生活功能下降。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2013, 8: 290-303.

 

5.李芝菁, &李俊毅. (2018). 侖謝亨特氏症候群兒科病例報告. 秀傳醫學雜誌, 17(2), 107-111.

 

6.廖芳藝、王映權、吳立偉、江昇達、高東煒:個案報告:侖謝亨特氏症候群。基層醫療 201227(5)187-190

留言